忆江南唐白居易_忆江南唐白居易的意思
忆江南三首古诗
野火烧不尽,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着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自,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自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自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说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自,可见江自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忆江南唐白居易_忆江南唐白居易的意思
忆江南唐白居易_忆江南唐白居易的意思
忆江南唐白居易_忆江南唐白居易的意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译文: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小学二年级古诗白居易。《忆江南》中我们仿佛看到:江南的无限春色,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唐】白居易全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
扩展资料: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江南可采莲。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
而作词的具体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说在开成三年(838年);有说在大和元年(827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间”。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1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译文] 东风吹拂,杨柳飘落,春天又过去了,多么感谢怀念那洛城的人儿啊!
[出自] 刘禹锡 《忆江南》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凝举袂,
丛兰露浥似沾巾。独坐亦含颦。
注释:
洛城人:在短短的五句话中,能写出这么深厚的情感,是很不容易的。清人况周颐称这首词为"流丽之笔",简洁明快确实是刘禹锡小词的一大特色。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浥(yì):沾湿。
颦(pín):皱眉。
译文1: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译文2:
春天即将离去!它深情致谢留恋春光的洛城人。柔弱的柳枝随风轻摇,好似挥手举袖与春天告别;丛兰上香露晶莹,好像洒泪罗巾。一位女子凄然独坐愁锁眉心。
赏析:
这首词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乐天春词,即指白居易〈〈忆江南〉〉词。
这是一首伤春词,首两句感叹洛城春去,写人与春天的惜别之情;中间两句,拟人的手法写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弱柳随风舞动,仿佛挥袖伤别;兰草沾着露水,仿佛洒泪辞春。一句是“曲终奏雅”,一语道出:面对此情此景,即使独坐也要发愁。
这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所作之词。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从而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伤春之情巧妙的烘托出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起句似有突兀,让人不易理解,及至看了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春去也”是抒情主人公即下文那个“独坐亦含嚬”的洛城少女的慨叹之词。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来说也有无限依恋之情。她仿佛看到,春天在归去的当儿,还向她殷勤致意,恋恋不舍的道别。“去也”一词,感彩极浓,词人用拟人手法将春天人格化,写出它不忍离去又不得不离去的无奈。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词人仍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树木花草与春天的惜别之情: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不胜依依,恍如一位妙龄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晶莹闪光,好似少女在款款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举袂”、“沾巾”都是抒情主人公的想象之辞,正因为她惋惜春归,因此才觉得周围的客观景物也好像同她一样扼惋叹惜。总之,词人不写人惜春,却写春恋人,这样将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写得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纵观全词,词人巧借抒情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从而寄托了自己盛年难再,抱负无法实现的喟叹之情,由此使得全词情调哀婉,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然而又不流于绮靡。
忆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2
忆江南 唐朝
白居易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鉴赏
本诗其首,作者泛忆江自,兼包苏、杭,写染景。
季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自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自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自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染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染来”,互文见义。染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染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染景映衬江自染景。季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自染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自来,洛阳的染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染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自“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染意。
花发得比江自晚,水着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着不远。但即使染天已经来临,这些水着不可能像江自染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自染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自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自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自”的眷恋之情,收束季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自染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夏。
忆江南整首诗的断句,用“”表示断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独坐亦含嚬”,由此词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惜别之人——洛城少女。这时,洛城少女正独自端坐在花尽春空的庭院,嚬眉蹙额。由词中这一“亦”字可知此刻的她无论是独吟、独赋,还是独思、独坐都无法排遣内心满腹的愁绪。想必旖旎的春光曾带给她无限的欢乐或者说曾激励她憧憬美好,但是如今春阑花谢,欢乐已成为过眼烟云,理想也最终落空,因此洛城少女只能徒然地对物伤怀,黯然伤神罢了。总之,此句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加增添了全词的抒彩。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处处闻啼鸟。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创作背景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唐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词的断句可以参考古诗的断句。词有个小名叫长短句,四字句可读出二二节奏,五字句可读出二三节奏,六字句可读二二二节奏,七字句可读四三节奏或二二三节奏。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 唐 ] 白居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一蓝。能不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更上一层楼。白居易白居易最的40首古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诉苦,敢批评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的意思是,春日江花红得胜过火,春天来的时候,江水绿得如像蓝色一样,这么美丽的风景,能不把他放在记忆里吗?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思念江南,最思念的是杭州.我曾在山中的寺院里欣赏中秋月色,也曾高卧在亭子里眺望钱塘江的浪潮,不知何时才能旧地重游?
江南很美,风景对我来说很熟悉。太阳升起来了,江边的花朵被朝阳映照得格外红,比熊熊燃烧的火焰还红。春天来了,江水的颜色如蓝草一样绿。怎能不忆江南呢?
《忆江南》这首诗的意思
忆江南白居易写的《忆江南》词,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突出一个“忆”字,抒发他对江南的忆恋之情。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即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级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风色相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原文: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先秦时期,江南属九州,被中原称为"吴越" 。江南以才子佳人、富庶水乡、繁荣发达等著称。 江南是一个人杰地灵、山青水秀的地方,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但始终代全文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风景/旧曾谙。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这是白居易的诗,表达了对江南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江南真美,风景可真秀丽。是多磨眼熟灿烂的阳光把水畔野花照样比火还要红,春天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怎么能不常常回忆呢?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雨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以江南升起,把江边鲜花照的比红火碧绿的,江水绿的胜过蓝。嗯,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意思:
春天来了,太阳出来了,鲜花照的比火还红滴绿滴绿的江水绿得胜过了兰草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已熟悉,春天来,到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碧绿胜过蓝,怎么叫人不怀念江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忆江南的意思
白居易的《忆江南》是什么意思?
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我们先来看看原文:
鱼戏莲叶东,白居易 〔唐代〕
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其中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作者年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作者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现在我们知道了创作背景和整首词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是思乡之情,江南是白居易上学的地方,忆江南是白居易想要辞官回去看看自己的乡亲父老。
写的是白居易对于江南美好风光的一种怀念,而且白居易他也想要隐居在这种美好的地方,远离腐朽的人心。
因为白居易曾经是在江南交过一个朋友的,后来他回到皇城之后就特别的想念朋友,于是就写了一首诗歌。
1~3年级白居易的诗,1~4年级白居易的诗有那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提起1~3年级白居易的诗,大家都知道,有人问1~4年级白居易的诗有那些,另外,还有人想问白居易的诗词三年级大全,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1到3年级学过白居易的什么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1~4年级白居易的诗有那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忆江南》译文1~3年级白居易的诗
1、1~3年级白居易的诗:1~4年级白居易的诗有那些
赋得古原草送别
2、1~3年级白居易的诗:白居易的诗词三年级大全
草唐白居易
3、1~3年级白居易的诗:1到3年级学过白居易的什么诗?
4、1~3年级白居易的诗:三年级以上的白居易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满别情。白居易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有哪些。
池上(唐)白居易白居易的诗一年级下册。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林桃花唐白居易
暮江吟唐白居易白居易一二三年级古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小学一二年级白居易的诗。
5、1~3年级白居易的诗:1到3年级的古诗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三年级学过哪些白居易的诗。
春风吹又生。床前明月光,白居易的诗30首。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1到3年级学过白居易的什么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忆江南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小学古诗。
6、1~3年级白居易的诗:一至四年级白居易的古诗有哪些????急需
7、1~3年级白居易的诗:小学生所学过的白居易的诗有哪些?
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满别情。白居易一二年级的诗有哪些。
译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原野上长满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芳草。
2、池上(唐)白居易: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4、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月中寻桂子⑸,郡亭枕上看潮头⑹。何日更重游!白居易的诗二年级上册。
译文: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钱塘江大潮。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二年级白居易的古诗。
5、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6、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以上就是与1~4年级白居易的诗有那些相关内容,是关于1~4年级白居易的诗有那些的分享。看完1~3年级白居易的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江南的作者是什么朝代是谁,体裁是什么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作者是白居易,体裁为风景旧曾谙。联章词。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能不忆江南?
创作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忆江南》。
鉴赏: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