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后半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半句是什么成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两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后面两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半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半句是什么成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半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半句是什么成语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赏析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
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
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即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只缘:即只因为。”此山“指的是庐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这两句紧承上两句而来,是诗人即景说理。
从写作上说,是虚写。诗人触景生“意”,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感慨万分,从而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表达了自己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是的,个人的渺小与高达的庐山相比,又是多么的渺小。一个人身处其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视线中局部而已。
也许现在问你庐山是什么样子,你在看不到事物整体时,如果不发挥应有的想象,就会产生“瞎子摸象”的片面性。诗人通过“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引发读者的思索——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地位不一样,往往在看待事物和对问题的认识上,也会存在不同——也许是狭隘的、也许是片面的……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身在其中”的认识异性和局限性,甚至产生认识上的错误性。
总而言之,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通过身处庐山深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描述,形象地启发读者认识思维,并告诫读者这样的道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克服认识事物的片面性,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才能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站得高、看得全”的认识事物的要求。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的特点。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到黄河心不。查得结果方才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作者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而看不清四周的全景。抒发了作者登山后的感受。从而也告诉了我们两个道理:是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第二,许多的人做事往往是“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我们身处其中,不能纵观全局,因而被它的许多“面”给迷惑了。
1.原文《题西林壁》年代: 宋 作者: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下一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苏轼: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是北宋·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 ·这两句诗,是形容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微画雕《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出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所以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一句是什么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望采纳,谢谢!
只缘身在此山中。。。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