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一)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一)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一)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一)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注释高一)


《登泰山记》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登泰山记》写作特点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例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 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等作侧面 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

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 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段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 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一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能体现这个特点,寥寥几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 景色描写出来了。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

姚鼐 〔清代〕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全文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登泰山记对照翻译: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

桐城人姚鼐记述。

《登泰山记》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泰山之阳①,汶水②西流;其阴③,济水④东流。阳谷⑤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⑥其南北分者⑦,古长城⑧也。日观峰⑨,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⑩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11)风雪,历(12)齐河、长清(13),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14)限(15),至(16)于(17)泰安(18)。是(19)月丁未(20),与知府朱孝纯子颖(21)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22),其级七千有(23)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24)绕泰安城下,郦道元(25)所谓“环水(26)”也。余始循以入(27)。道(28)少半(29),越中岭,复(30)循西谷,遂至其巅(31)。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32)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33)山巅崖(34)限(35)当(36)道者,世(37)皆谓之天门云(38)。道中迷雾冰滑,磴几(39)不可登。及(40)既(41)上,苍山(42)负(43)雪,明烛(44)天南。望晚日照城郭(45),汶水、徂徕(46)如画,而半山居(47)雾若带然(48)。

戊申(49)晦(50),五鼓(51),与子颍坐日观亭(52),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53),稍(54)见云中白若樗蒲(55)数十立者,山也。极天(56)云一线异色,须臾(57)成五采(58)。日上(59),正赤(60)如丹(61),下有红光动摇(62)承(63)之,或(64)曰:此东海(65)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66)得日(67),或否(68),绛(69)皓(70)驳(71)色,而皆若偻(72)。

亭西有岱祠(73),又有碧霞元君(74)祠。行宫(75)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76),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77)以来,其(78)远古刻尽漫(79)失(80)。僻不当道(81)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82)。少杂树,多松,生石罅(83),皆平顶。冰雪,无瀑水(84),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 释]

①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②汶(wèn)水;大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县东北原山。③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④济(jǐ)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现故道已淤塞,下游为黄河所占。⑤阳谷: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⑥当:在。⑦者:……的地方。⑧古长城:指战国时齐国在同鲁国分界处所筑长城的遗址。⑨日观峰:泰山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⑩以:介词,在。(11)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12)历:经过。(13)齐河、长清:都是山东省的县名。(14)之;这。(15)限:界限,这里指城墙。(16)至:抵达。(17)于:介词,到。(18)泰安:县名,在泰山南,今泰安市。(19)是:这。(20)丁未: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或日。(21)子颍(yǐng):朱孝纯的字。(22)磴(dèng):石头台阶。(23)有:同“又”。(24)中谷:指中谷的水,借地点代替事物。(2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名著,文笔优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26)环水:就是泰安的护城河。(27)循以入:“循之以入” 的省略。循,顺着。以,连词,而。(28)道:名词,用如动词,“走”的意思。(29)少半:小半。(30)复:再。(31)巅(diān):山顶。(32)之:指东谷水。(33)及:到。(34)崖:山崖。(35)限:名词,作状语,意为“像门槛似的”。(36)当:阻、拦。(37)世:世人。(38)云:句末助词。(39)几(jī):几乎。(40)及:等到。(41)既:已经,……以后。(42)苍山:青山。(43)负:背,引申为覆盖。(44)烛:火炬,名词用如动词,“照耀”的意思。(45)城郭:这里指泰安城。(46)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县东南。(47)居:停留。(48) “若……然”:“像……那样”。(49)戊(wù)申:十二月二十九。(50)晦(huì):农历每月的一天。(51)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借作“更”的代称。(52)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53)漫:弥漫。(54)稍:依稀,隐约。(55)摴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具,又作“樗蒲”,一共五个,也叫“五木”。(56)极天:天边。极,尽头。(57)须臾:顷刻,片刻。(58)采:通“彩”。(59)上:上升,动词。(60)正赤:纯红。(61)丹:朱砂。(62)动摇:这里指浮动。(63)承:托,捧,(64)或:不定代词,有人。(65)东海:泛指东边的大海。(66)或……或……:有的……有的……。(67)日:这里指日照。(68)否:没有。(69)绛(jiàng):大红。(70)皓(hào):白色。(71)驳:杂。(72)偻(lǚ):脊背弯曲,引申为鞠躬致意。(73)岱祠:东岳大帝庙。(74)碧霞元君:传说中东岳大帝的女儿。(75)行宫:外出巡行临时居住的地方。(76)是日:这一天。(77)显庆:唐高宗的年号。(78)其:那些。(79)漫:磨灭,模糊。(80)失:缺失。(81)当道:在路旁。当,在。(82)圜:通“圆”。(83)生石罅(xià):“生于石罅”的省略。罅,裂缝。(84)瀑水:瀑布。

[译 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是古长城。处日观峰,位于古长城之南十五里处。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的山谷,越过长城这条界限,抵达泰安城。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同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下上山。走了四十五里,路都是用山石砌的台阶,那台阶竟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中谷的水环绕在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开始沿着这条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越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于是到达了泰山的山顶。古时登山,沿着东谷进山,路上有天门。东谷的水古时叫“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那里去。现在(我们)经过中岭到山顶的路上,(那些)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人们都称它“天门”。道上大雾迷漫,地上冰滑,台阶几乎没法上。等到上到山顶后,(极目四望,)苍山覆盖着白雪,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傍晚时的日光斜照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美丽如画,而停聚在半山的云雾宛如飘带一般。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时,(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以东从脚底往下都弥漫着白的云雾。隐约地看见云里有几十个白色的像般的东西,那是远山。天边的云(呈现)—线奇异的色彩,不一会,形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像朱砂那样赤红,下面有红光浮动不定地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方的大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耀着,有的没有,有红有白,颜色错杂,但都像弯腰曲背(向日观峰致意)。

亭子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我们)观看了路边的石刻,都是从唐高宗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远古的石刻都模糊或缺失了。偏僻不在道边的,都来不及去(看)。山上石头很多,土很少。石头呈青黑色,多是又平又方的,少有圆的。杂树很少,松树很多,长在石头缝里,都是平顶松。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音兽迹。靠近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树,而积雪却与人的膝盖平齐。

桐城姚鼐记。

[鉴 赏]

作者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游记里记叙了他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泰山雪后初晴的奇丽景色和旭日东升的壮观场面,饱含着对如画江山的赞美之情。

全文共五段。

段,总写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为下文写登山所见作铺垫。

第二段,写登山。先交代登山前的气候、启程时间和路程;再写与子颖登山的经过,中间插入郦道元等古人的记叙和世人的传闻,既介绍了泰山的名胜,又显示了泰山的古老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描述泰山的高大和攀登之难后,作者以无比喜悦的之情描绘了在山顶鸟瞰所见的无限风光:红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构成了一幅绚丽壮观的江山夕照图。

第三段写观日出,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日出前后的情景,“五鼓”即起,不顾“积雪击面”,面东翘首以待,表现出作者为看日出奇观的迫不及待的心情和豪情逸兴。接着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已出的顺序,描绘了日出前后绚丽而变幻的色彩,并用蓝天、群峰、东海、云雾来衬托日出的雄伟壮观。

第四段,写所见的古迹,虽然简略,但也有重点——石刻,可见名山文化悠久。

第五段,综述泰山的冬景。作者将游览之所见归结为“三多”、“三少”、“三无”,表现了泰山冬景的特点:苍石嶙峋,青松劲拔,鸟兽敛迹,冰封雪盖。这就是作者眼中泰山的全景镜头。

作者用简洁、自然、生动的语言,围绕山高路险、文化古老、冬季风雪严寒这三大特色,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泰山,力求忠实地反映美好的自然,而不刻意夸张,虽然着墨不多,却把泰山的冬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不愧是山水游记中的佳作。

登泰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登泰山记

本篇选自《惜抱轩全集》。作者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人称惜抱先生,清代古文家,桐城派的重要作家,曾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其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惜抱轩全集》共八十八卷,包括文集、诗集、《法帖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谷梁补注》、《九经说》等。本篇是一篇游泰山后的游记,对深冬时节泰山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写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②,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③。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④,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

①阳、阴:古人称山南为“阳”,称山北为“阴”。 ②摴(chū)蒱(pú):同“樗蒲”,古代具。 ③绛(jiànɡ):大红色;皜(hào):同“皓”;驳:杂;偻(lǚ):弯腰曲背。 ④罅(xià):瓦器的裂缝,此处指缝隙。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成为南北山谷分界的,是古代长城的遗址。泰山处的日观峰,在长城南面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的西北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了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从泰山南麓登山。四十五里的山路,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总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道山谷,中间山谷的河流绕泰安城而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开始巡着山谷进去,走完了一小半路程之后,再翻越中岭;又顺着西谷上去,就到了山顶。古时人们登山,顺着东谷进去,途中有道天门。东谷在古时被称作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达的地方。现今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上挡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之为天门。路上迷雾弥漫,冰雪滑溜,石板台阶几乎没法攀登。等到了山顶,只见苍郁的群山积满了白雪,雪光映照着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城墙,汶水和徂徕山犹如一幅图画,而半山腰上停着的云雾就像一条带子一样。

戊申这月月底,五更的时候,我与子颍同坐在日观峰的一个亭子上等待日出。大风刮起积雪扑打在脸上。亭子的东面从我们的脚下起都是云雾弥漫着,隐隐约约看见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像一样站立的东西,那就是山峰。在极远的天边,有一条云线颜色奇特,一会儿就变得五彩缤纷;太阳出来,红得像朱砂,下面有一片晃动的红光浮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过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阳光照着,有的还没有,红色与白色错综相间,又都像弯着腰曲着背一样。

日观峰亭子的西面有岱祠,还有个碧霞元君庙;行宫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我们沿途观看了路边的各种石刻,这些石刻都是唐朝显庆年间以后的,那些古老的石刻都模糊毁坏了。偏僻不在正路上的,都来不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青黑色,方方正正的多,圆形的少。杂树少,松树多,长在石头缝里,都是平顶的。冰雪覆盖,没有瀑布,无鸟兽的声音和足迹。靠近日观峰的数里内都没有树,而积雪与人的膝盖齐高。

桐城姚鼐记。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