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_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是什么

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有哪些重要实验

1、细菌正常形态与各种特殊结构的观察;

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_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是什么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_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是什么


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_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是什么


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_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是什么


2、细菌动力学检查法;

3、细菌染色检查法;

4、细菌的培养法;

5、细菌的生化实验——代谢产物的检查;

6、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ASO试验);

7、肥达氏反应;

8、肠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

9、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10、细菌的耐性变异机制——R因子传递试验;

11、真菌学;

12、的形态学;

13、的培养法;

14、的血清学实验。

这是我们学校的,你们的我就不清楚了,参考下吧!

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 (2)比较普通实验室和无菌室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3)验证无菌作法在微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空气中也不例外。虽然空气不是微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但由于气流、灰尘和水沫的流动,人和动物的活动等原因,仍有相当数量的微生物存在。当空气中个体微小的微生物落到适合于它们生长繁殖的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时,在适温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每一个分散的菌体或孢子就会形成一个个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即菌落。观察大小、形态各异的菌落,就可大致鉴别空气个存在的微生物的种类。本实验通过检测普通实验室和消毒后的无菌室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从而判断无菌室的消毒效果,了解空气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

(三)实验器材 (1)培养基: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2)器材:无菌平皿若干套,酒精灯,培养箱等。

(四〕实验方法 (1)倒平板:按常法配置上述培养基,分装于三角瓶中,高压灭菌备用。临用前将培养基熔化,冷却至50℃左右,倒平板若干个备用。 (2)检测:先将无菌室的紫外灯打开,照射15min后关闭。打开上述冷凝了的无菌平板的皿盖,让其在无菌室空间和无人走动的普通实验室空间分别暴露Ih后,盖上皿盖。要求每种培养基的平板在每个空间设3个重复。 (3)培养:将细菌培养基平板和真菌培养基平板分别置37℃和28℃的培养箱中倒置培养,1—2d后开始连续观察,注意不同类别的菌落出现的顺序及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干湿等的变化。

介绍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1、把握微生物的学科特点,明确实验的重要作用

2、消除传统微生物教学的弊端

3、运用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时代的人才

4、重视重点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微生物实验设计

2、对目标菌在生化特性、培养特性、生物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产物获取提供实验依据。

3、对于工业应用的预实验。

以上是比较传统的利用培养基法进行细菌筛选。不过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在菌种筛选中可以利用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往往可以利用特定的高效基因片段的筛选来找到特定要求的菌种。

同时利用分子杂交等技术,在现有生产菌或者目标菌的基础上进行基因改良,插入高效片段,获得稳定纯培养物后,在按照菌种培养物传统鉴定(生化、培养、安全性等)完成一个工业菌种的筛选过程。

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74个实验。上篇为基本技能部分,编写了39个典型的微生物基本作技能实验,内容包括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技术、细菌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灭菌除菌技术、接种与分离培养技术、生长繁殖测定技术、微生物形态特征观察和描述、噬菌体检测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和分类鉴定技术;下篇为专业技能部分,根据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在工业、医、环保和食品等领域中的应用,编写了工业微生物、制微生物、环境微生物和食品微生物方向共35个应用微生物学实验,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学生选择专业实验的需要。与目前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而言,《微生物学实验》具有实验内容安排组织系统、科学,选编的实验更加实用、可作性强、指导性更强的特点。另外为了增加直观性,改变了以往教材的手绘,书中基本上采用拍摄的真实,以增加直观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首先筛选一株或几株纯种菌,然后发酵培养,发酵液破壁,50度几分钟处理,离心,上清液加到底物上,加入显色剂显色,与对照(即不加底物的发酵液)比较OD值即可。

灰常简明。

更好的开展医学微生物学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建议

医学免疫与病原实验学综合了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寄生虫学的实验,为一门新课程。课程内容按照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设置。设计性实验没有给定题目,要求学生自己拟题。学生必须综合三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设计并完成设计性实验。本课程的教学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作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目的。进一步完善后,值得向各医学专业推广。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