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人物介绍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人物介绍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人物介绍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人物介绍


查看全部5个回答

我来答有奖励

写回答有奖励 查看全部5个回答

咪妞李

LV.5

关注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的日本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编辑本段夫人献计 躲过劫难

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后,自任兼行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陪梅夫人赴宴。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嘴巴,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特务头子便伸出罪恶之手,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梅兰芳深感局势。就在这关键时刻,梅夫人想起在以牙痛驱走的经验:“你放心,事到临头,我自有应急办法。”第二天,当闻听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不久,他到了,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唱戏!”【摘要】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提问】

亲~亲,晚上好!我是百度娱乐达人小问,很高兴为您服务,您的问题我已收到,正在为您解答,麻烦亲亲稍等一下哦~【回答】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在舞台上蛋饺为了演出的需要,总是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他的一生中有几年却是留着胡须的,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破藏身租界。以躲避的纠缠,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演戏。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住下了深居简出,不再登台,对于一个事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住下了深居简出,不再登台,对于一个事物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住下了深居简出,不再登台,对于一个事物舞台,微不生活是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叔叔而QQ的细声吟唱,受对他。说已经吃足了一个艺术就用这种方法。方式数字。这对嗯艺术的追求。1941年12月,现了日本。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啊。多次逼迫梅兰芳演戏,没人发可以忍受生活的困度之面,的危险,但他难以抵抗来自侵略者随时随地的骚扰,拒绝的借口,都用尽了梅兰芳。只能虚名升至表示对主义的抗争,表明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后来,老板找上门来,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呢?只要胡锡挂了乙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但是无论戏园子老板开多,开的条件多么优厚人,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开的条件多么优厚人,梅兰芳全部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绝不在日本侵略也绝不在日本侵略者台下演出。一次日本侵略者要庆幸东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梅兰芳斩钉截铁的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子的演出更不会去了,但是拒绝演出总得想出一个办法。梅兰芳找到一位医生的。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说吧,让他生病,以一场以摆脱是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了,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说吧,让他生病,以一场以摆脱是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了,学兴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说吧,让他生病,以一场以摆脱是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了,学兴邦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说吧,让他生病,以一场以摆脱是个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了,学兴邦。助他渡过难关,于是给他打了行。凡预防针打了这种针的人就会连日发高烧,不信,没人方便了,专门拍了个军医生。检查军日本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里,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乘。边桌子上摆着很多很多的要捐衣,用手摸了吗梅兰芳的额头滚烫烫的,看不出有看不出破绽。你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你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梦想做,最终没有实现,没人放任你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日本侵略者梦想做,最终没有实现,没人放任务。取点丢为此点丢了性命当抗争。取胜的胜利消息传来时没蓝张取胜的胜利消息传来时没蓝张。即剃了胡须,高兴的向大家宣布胜利啦!我该登台演出了,前来看他的演出,人太多了很多。人都没有座位就在那儿站着看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掏出的演技让o人都没有座位,就在那儿站着看,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掏出的演技让人喜爱,他的民族风气更让人敬佩。

梅兰芳是一位的京剧艺术家,他的爱国故事始于1937年抗日爆发时。当时,梅兰芳正在广州巡演,听到日本侵略军已经占领了南京的消息,他立即决定参加。他毅然放下手中的演出,返回,主动报名入伍,加入了东北抗日义勇军。梅兰芳不仅是的京剧演员,还是的,他在中表现出色,为国捐躯。1940年9月21日,梅兰芳在沟口抗击日军的战斗中阵亡,年仅46岁。梅兰芳的爱国故事感人至深,他不仅为民族大义而战,还以自己的生命为祖国献出最宝贵的财富。他用自己高尚的情和崇高的精神气度,成为了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他的爱国事迹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激励着他们更加爱国爱民、勇往直前。

梅兰芳的故事,冷知识百老汇舞台上的梅兰芳,这些你肯定不知道

梅兰芳是一个京剧者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10张)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1张)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历任京剧院、戏曲研究院、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戏剧家协会。1959年,加入,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病发作,在病逝。终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遇冯耿光(字幼薇,大银行家),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彼时仕商结成梅,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非惟时机,亦以德艺色皆重!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对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中华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代表,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文学

艺术界联合会、戏剧家协会,先后任戏曲研究院、戏曲学院、京剧院,1959年7月加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的骄傲光荣。

编辑本段擅长角色

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编辑本段

梅兰芳的颇多,的及梅派传人有:程砚秋、魏莲芳、李斐叔、李世芳、李毓芳 刘元彤、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丁至云、罗蕙兰、顾正秋、杨荣环、梅葆玖、舒昌玉、沈小梅、陈正薇、杨秋玲、张春秋、李玉芙、李炳淑、夏慧华、李、杨葆荣、董圆圆、魏海敏、胡文阁、李胜素、张晶、梁维玲、李洁、王艳、郭睿玥、张馨月等等。 梅葆玖,京剧艺术梅兰芳先生之幼子,他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李胜素、胡文阁、董圆圆、张晶等梅派后学。 程砚秋、张君秋已分别自成一家,但唱腔中都有梅先生的精髓。杜近芳也有自己的特色,完全宗梅且能形神兼备的是言慧珠。此外,陆素娟、顾正秋等也各有千秋。杨荣环则兼学尚(小云)派,所演《霸王别姬》、《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等剧也有梅派风采。近年习梅派的传人有沈小梅等。票友中宗梅者极多,较著者有南铁生、孟广亨、杨畹农、包幼蝶等。

您好,比较经典的有三个,1、梅兰芳摔盆取真谛。

梅兰芳对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总是感到不够满意。一天,梅兰芳下班回家,见夫人福芝芳正在聚精会神的整理衣服。

他想,此时如果让她猛听一声巨响,到底会出现什么吃惊的样子?于是他随手拿起一只兰花瓷盆,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5年 4月至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5年 4月至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日伪讹诈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订购”、“周订购”、“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言称:“褚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梅兰芳是京剧名旦但是他一生中,却有8年是蓄着胡须的。那是在主义侵略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主义的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的决心,就把胡须留起来了。

日本侵略者总想逼梅兰芳演戏。在上海,日本侵略军派流氓头子来威胁梅兰芳,梅兰芳仍坚决不演。为了安全,他逃到。被日军占领后,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逼梅兰芳演戏,他借口剧团不在,还是不肯演戏。

长期不演戏,梅兰芳就没有收入,的生活费很高,他的钱很快就花光了,只好又回到上海,但他还是不演戏。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忍痛卖掉在的房子。

听说梅兰芳要卖房子,很多戏园子老板便找上门来,说:“ 梅 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有的甚至说: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梅兰芳。无论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全都拒绝了。他宁可卖房度日,也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刺刀下登台演出

一天,在的梅兰芳剧团的一位演员忽然来到上海,对梅兰芳说,日本侵略军要在庆祝“”,要求他必须演出,如果违抗就以军处。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普通的演出我都不参加,这样的庆祝会,当然更不能去了。”但是,不去演出要想个办法对付啊。

梅兰芳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说明自己的处境危险,请医生帮助他生一场大病,以摆脱敌人的纠缠。医生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了,决心帮助他度过难关,就说:“那么打一针伤寒预防针吧,打了这种针是要发高烧的。”

梅兰芳发了高烧以后,让一位演员向日本侵略军报告。敌人起初不信,专门派一个日本军医来检查。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正盖着厚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军医用手摸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一试体温40度。军医看不出破绽,只好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了。

抗日取得胜利的消息传来,梅兰芳当天就剃了胡须,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没有座位就站着看。大家敬佩他的高超演技,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1894~1961),京剧。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另有同名电影《梅兰芳》。

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人。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1张)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历任京剧院、戏曲研究院、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戏剧家协会。1959年,加入,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病发作,在病逝。享年67岁。 祖父梅巧玲,咸丰年醇和堂歌郎,同治年脱籍自营景和堂,甚为名望,名列同光十三绝,乃四喜班班主,巧玲长子梅雨田(大锁),次子梅竹芬(二锁),皆承祖业,为名歌郎。梅竹芬后为景和堂二主人,生梅兰芳,二锁体弱,昼歌夜饮,因致肺疾,支离床次,骨瘦如柴,未几病。梅兰芳遂孤,恃伯父大锁抚育。稍长,送云和堂朱小芬(祖父门下,兰芳姐夫)处学艺,同习者小芬弟幼芬、兰芳表兄王惠芳,开蒙吴菱仙。其始,兰芳不甚入艺,吴师感巧玲恩,特加恩教。在此期间亦曾有过侑酒生意,赖仕商以巧玲孙特垂青之,京僚文博彦,嬖兰芳甚,出巨金脱籍,遂搭班喜连成,时14岁。遇冯耿光(字幼薇,大银行家),尤尽其力,为营住宅于北芦草园,挥金如土,不稍吝惜。彼时仕商结成梅,兰芳急速蹿红,为梨园教主。非惟时机,亦以德艺色皆重!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事爆发。日寇占领上海不久,得知蜚声世界的京剧名旦梅兰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请梅兰芳到电台讲话,让其表示愿为日本的“皇道乐士”服务。梅兰芳洞察到的阴谋伎俩之后,便决定尽快离沪赴港,摆脱日寇纠缠。于是他一边给带口信说,最近要外出演戏,一边携家率团星夜乘船赴港。

梅兰芳来到后,深居简出,不愿露面。为了消磨时光,他除练习太极拳、打羽毛球、学英语、看报纸、看外,把主要精力用来画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米和画外国人的舞蹈。这些作品,家人和剧团人员看到后十分高兴,都说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美感和欢乐。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侵占,梅兰芳苦不堪言,担心会来找他演戏,怎么办?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心采取一项大胆举措:留蓄胡子,罢歌罢舞,不为和汉奸卖国贼演出。他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的日本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惊诧地说:“梅先生,你怎么留起胡子来了?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酒井一听,十分不悦,气呼呼地走了。过了几天,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翌日,梅兰芳感到事态十分严峻,也成了是非之地,不能久留。于是他立即坐船返沪,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

编辑本段夫人献计 躲过劫难

亲日派首领、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后,自任兼行政,并在上海大都市设立特务机关。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并劝梅作一次慰问演出。消息传来,梅兰芳心头一震,自言自语地说:“才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世道怎能让人活下去!”梅夫人见丈夫忐忑不安,茶饭不思,便说:“不行的话,明天我去赴宴,与他们周旋。”

次日,梅夫人来到汪伪政权特务机关的76号宅院。特务头子劝她说:“几年不见梅老板,听说蓄起了长长的胡须,是不是为了在国民面前要个面子?我看大可不必,太太应该关心他才是。如今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指着梅夫人恶狠狠地说:“梅老板唱了几十年的戏,大概还没有领教过我吴某所导演的‘舞台’吧。”说完,硬领着梅夫人去看铁门里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陪梅夫人赴宴。梅夫人坐在桌边,始终不动嘴巴,不动筷子,以沉默抗争。特务头子便伸出罪恶之手,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梅夫人回到家中,向丈夫细说了这一切。梅兰芳深感局势。就在这关键时刻,梅夫人想起在以牙痛驱走的经验:“你放心,事到临头,我自有应急办法。”第二天,当闻听要来,她便吩咐儿子从抽屉里拿出一支四联防疫针,找出针筒,要梅兰芳赶快躺在床上,注射针。不一会,梅兰芳真的开始发起高烧来了。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1941年1月,日本侵占的那天,留居在的梅兰芳

日伪讹诈 愤然毁画

梅兰芳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问夫人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登出了何香凝女士卖画谋生的消息,我们不妨也来学她。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度日如何?”

其实梅兰芳早有这种念头,只是没有说出,怕夫人不同意。现在夫人主动说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两人着手构思,夫人磨墨,丈夫绘画。不到八天,画了20多幅鱼、虾、梅、松。当市民看到醒目的“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20多幅画就全部卖完了。

这件事传出后,上海文艺界、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他苦战了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选定重阳节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届时光临剪彩仪式。

然而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获知后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订购”、“周订购”、“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也很快传向大江南北。上海当局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言称:“褚目瞪口呆,一场画展一场虚惊!”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梅兰芳的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全国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2o字?

1933年,梅兰芳放弃了惨淡经营的故居,在上海马思南路的一所英式洋房定居下来。为了鼓舞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梅兰芳与叶玉虎等一起编演了《抗金兵》。

高超的表演艺术与激烈的抗敌剧情融为一体,使观众的升华到了大顶点。他还编演了《生恨》,反映了敌人刺刀下,沦陷区的痛苦生活,以激励民族气节。

他蓄须明志,坚决不为侵略者和汉奷演岀,的日军几番来请,他凛然拒之;南京派专机来请,他不去。再三威逼下,他注射品使自己发高烧来拒演。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他不惜损伤身体来敌伪的胁迫。

扩展资料: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5年4月至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

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京剧院、1951年,任戏曲研究院。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发动七七事变后,又进攻上海,不久就占领了这座大城市。知道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大艺术家,托人要求他在电台播音,为他们的侵略服务。梅兰芳巧妙地说:“我马上要到和内地巡回演出了,不能做这件事。”不久,他到了,演出结束后,就留在了。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他决定不再露面,不再登台演出,就在家里练唱昆曲。1941年底,日军攻占了。他们知道梅兰芳正在,就到处找他。梅兰芳心想:“躲是没地方躲了,可我绝不为唱戏!”【摘要】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提问】

亲~亲,晚上好!我是百度娱乐达人小问,很高兴为您服务,您的问题我已收到,正在为您解答,麻烦亲亲稍等一下哦~【回答】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奋勇抗战的决心。

梅兰芳的爱国故事20字:

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梅兰芳拒不登台,蓄须明志。

正值表演力旺盛之际的梅兰芳蓄须谢绝舞台演出,直到抗战胜利才重回舞台,是一位有爱国气节的艺术家。

1937,日军占领上海,梅兰芳被迫藏身租界,以躲避的纠缠。1938年底,有人邀请他去演戏。演出结束后,梅兰芳在住了下来,深居简出,不再登台。对于一个初八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无异于虚度生命。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里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一个艺术就用这种方式坚持着对艺术的追求。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17岁这年,经历了几件事情,对他的人生或特别重要,或有特殊意义,或影响久远。一是他倒仓了;二是他迷上了养鸽子;三是结婚了。

梅兰芳娶的这位妻子叫王明华,与他可谓门当户对。她出生于一个京剧家庭,父亲王顺福工花旦,胞兄王毓楼,是的武生。王明华处事干练,能吃苦,会持家,而且通情达理。她刚嫁过来时,梅家还不富裕,她毫无嫌贫之意,而是尽心尽力持家务。她的手也很巧,梅兰芳有件过冬的羊皮袍,因为穿的时间太久了,皮板子已经很破,但经她的巧手缝缀,就又可以让梅兰芳多穿一个冬天。每每看到妻子于天寒地冻的雪夜坐在被窝里就着昏暗的光线一针一线地缝补时,梅兰芳的心中就充满愧疚和感激。

随着梅兰芳渐渐走红收入日增,又见王明华如此能干,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便放心地将家里银钱往来、日常用度的账目交由王明华。在她的细心安排下,梅家虽未大富大贵,但也安逸。

王明华与梅兰芳十分恩爱,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取名大永;隔了一年又生了个女儿,唤作五十,儿子、女儿都很乖巧。那时梅兰芳每当散戏回家,总是与媳妇说起演出的情况,一边与儿女嬉戏,沉醉在天伦之乐中。

王明华不仅在生活上体贴照料梅兰芳,甚至在他的事业上也能给他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嫦娥奔月》中嫦娥的服装,老戏是把短裙系在袄子里边,在王明华的建议下,创作人员参照古代美女图,改为淡红软绸对胸袄外系一白软绸长裙,腰间围着丝绦编成的各种花围,中间系一条打着如意结的丝带,两旁垂着些玉佩。这种设计后来成为程式化服饰。嫦娥头面的式样王明华也功不可没。头面的式样梅兰芳他们最初也取样于仕女画,可是画中人物只有正面、侧面,很少见到有背面的,结果当梅兰芳转过身去的时候,后面的式样很不理想。这一难题最终是由王明华解决的,她的设计是把头发披散在后面,分成两条,每一条在靠近颈的部位加上一个丝绒做的“头把”,在头把下面用发打两个如意结。

不仅如此,王明华对梳头也很在行。梅兰芳初期演古装戏时,出门往戏馆去,随身总是带着一个木盒子。那里面装的是王明华在家为他梳好的头发,因为那种梳法连专门梳头的师傅都梳不上来。梅兰芳上台前只需把头发往自己头上一套,一个精美的古代美人的形象便立刻出现了。

时间一长,便有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王明华是亲到后台为梅兰芳梳头的。传来传去,的传成了真的。

王明华很可能就是听到了这个传言,才决心真的到后台去帮丈夫梳头的。在当时的行规里,后台仿佛是一个神圣之地,是不容女人涉足的。王明华敢于将多年陈规一举打破,当然需要极大的勇气,由此也可略窥她的性格。王明华之所以如此,固是梅兰芳演古装戏的需要,事先做好带去毕竟不如现场做;同时也是想要为丈夫排除干扰。

一个演员走红之后,便如同亮起了夏夜之灯,免不了会招来各种虫蛾在身边乱扑横飞。演员受骚扰而影响事业,受而步入歧途的不乏其例。王明华一方面听见梅兰芳祖母对他这方面的教诲,一方面也是自己担心,于是毅然将为梅兰芳演出前的梳头、化妆等活揽了过来,因此得以常伴梅兰芳身边。夫人出马,梅兰芳身边顿时清静了许多。

梅兰芳次到日本访问演出,王明华也是跟着去的。所以那次的成功,也有她的一份功劳。为了长伴在梅兰芳身边,王明华在与梅兰芳生了一双儿女之后,一时考虑不周,贸然做了绝育手术,却不料过后大永和五十两个孩子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太而相继夭折了。从此,梅兰芳每晚散戏回家,再也听不见两个孩子欢快的笑声,心中的伤痛是难以言表的,但他看到妻子因怀念儿女形容憔悴不思饮食,整日里卧床叹息萎靡不振,又不得不强打精神,掩盖起自己的悲伤,反过来安慰妻子。坚强的王明华自知如此颓丧势必影响丈夫的演艺,便又安慰丈夫:“你忙你的去吧,别担心我,我没事的。”

夫妻俩就是这样互相安慰着支撑着度过了那些悲苦的日子。

您好,比较经典的有三个,1、梅兰芳摔盆取真谛。

梅兰芳对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总是感到不够满意。一天,梅兰芳下班回家,见夫人福芝芳正在聚精会神的整理衣服。

他想,此时如果让她猛听一声巨响,到底会出现什么吃惊的样子?于是他随手拿起一只兰花瓷盆,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5年4月至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京剧院、1951年,任戏曲研究院,1953年,任戏剧家协会,1959年,加入,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八岁开始学习戏曲,十岁开始登台演出,他擅长戏曲反串,以花旦青衣等角色擅长于戏曲舞台,他的代表作有《打渔杀家》、《》、《天女散花》等等。

一代京剧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围绕着这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展开的,以梅兰芳引路人和保护者自居的邱如白因为不能忍受梅兰芳和孟小东的爱情,在幕后导演了刺杀梅兰芳的。

梅兰芳是20年代比较有名的人。

梅兰芳是我国的京剧大家

梅兰芳的故事

一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表演艺术,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二 关于梅兰芳的勤奋故事

故事内容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

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见影。

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於成了着名的京戏。

拓展资料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祖籍江苏泰州。京剧表演艺术。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5年4月至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京剧院、1951年,任戏曲研究院,1953年,任戏剧家协会,1959年,加入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病逝。

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学生100多人。

三 关于梅兰芳的故事

1、梅派形成初期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

2、梅派的创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之孙梅兰芳继承并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的男旦艺术在京剧史上出现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让整个京剧发展步入了时期,这是京剧走向兴盛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最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旦角创艺立派的人。

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3、梅派的创新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京剧与整个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4、艺术戏剧融合

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

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3)梅兰芳的故事扩展阅读:

励志小故事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名演员,是演旦角的。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

伯父梅雨田是有名的琴师和笛师,为京剧、昆曲伴奏,会戏很多。梅兰芳在长辈的熏陶下,从小就喜欢看戏、听戏。

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嗓唱、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刚开始演戏,梅兰芳主要是演唱工戏,就是在舞台上以唱为主,像《二进宫》、《三娘教子》、《祭江》、《玉堂春》等。这些戏,只要嗓子好,唱得字正腔圆,都能受欢迎。可是后来,随着清朝灭亡,进步了,群众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不再满足只听唱,而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戏。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重唱的青衣戏,不能满足要求了。我要把戏路子放宽才好。”

于是,他又向老师们学了不少偏重身段、表情和武工的戏,像《穆柯寨》、《樊江关》、《虹霓关》等,果然受到欢迎。梅兰芳经常观看同行们的演出,从他们身上学习人家的长处,化为自己所有。昆曲,是一种古老又典雅的剧种,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就又和前辈艺人学习昆曲,演出《思凡》、《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名剧,这样,他的演技大大提高。

四 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

年轻时复代的梅兰芳,有制一次去拜一位老艺人为师,这位名师仔细打量后,摇头拒绝,认为梅兰芳长着一双“鱼眼睛”:灰暗、呆滞、无光、不灵。

梅兰芳并未灰心气馁,反而增强了他学艺的信心。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眼睛进行刻苦锻炼和矫正,他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望长空,双眼同鸽子一起飞翔,穷追不舍,每天俯视水底,双眼同金鱼一起遨游,寻踪觅影。

过了一段时间,梅兰芳又登台演出,并恭请那位名师亲临指导,他看了梅兰芳的演出,目瞪口呆,大为震惊。梅兰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美丽动人,他当即收下了这位高徒。

五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是京剧演员,工旦,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长期寓居。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在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于1894年农历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1842~1882),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梅竹芬(1874~1897)也是昆曲、京剧旦角演员。母杨长玉(1876~1908),是武生杨隆寿之女。伯父梅雨田(1865~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琴师。梅兰芳父母早亡,由伯父梅雨田抚养。

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9岁从名旦吴菱仙学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次登台,在七夕应节戏《天河配》中串演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的织女。1908年,搭喜连成班演出。这时他一面继续就教于吴菱仙,一面又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和□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及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为日后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年,梅兰芳首次应邀到上海演出,王凤卿为头牌(领衔),他为二牌,当时,王凤卿已是南北驰名的须生,而梅兰芳则是初出茅庐。王凤卿热心提携后进,极力梅兰芳主演大轴戏压台。梅兰芳初次压台演出的剧目,为茹莱卿传授的《穆柯寨》,他出色地完成了穆桂英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赞赏。在上海期间,他曾观摩上海以表现近代和当代题材为主的“新戏”,受到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式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以及服装式样的设计。这一切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他由上海返京以后,搭翊文社演戏,排出个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并吸引了不少日、英、美等国的观众,直至年底方返回。两次南下演出,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艺术上的革新。

从15年 4月至16年 9月,梅兰芳新排演了11出戏。其中有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千金一笑》;还有昆曲传统戏《思凡》、《春香闹学》、《佳期、拷红》以及《风筝误》的《惊丑》、《前亲》、《逼婚》、《后亲》等。时装新戏中的《孽海波澜》、《一缕麻》、《邓霞姑》,申诉了妇女受压迫与婚姻不自主的悲惨命运;古装戏中的《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又名《晴雯撕扇》)系取材《红楼梦》。在此后数年中,梅兰芳又继续排演了大量古装新戏,如《廉锦枫》、《霸王别姬》、《天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并整理演出了传统剧目《宇宙峰》、《》、《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

六 梅兰芳故事

八岁的时候,梅兰芳开始学戏了,学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学旦角,扮演女角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嗓唱、嗓说。这就需要刻苦练习。一开始他的天赋条件并不好。有时候一出戏,老师教了多时,他还没有学会。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决心一定要学出样子来,就用心琢磨、反复学。一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会了,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出了一条又宽又亮又圆润甜美的好嗓子,唱出来让人特别爱听。成名之后,他有一次又见到最早教过他的老师。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那时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您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受您的益处太多了,当初要不是挨您一顿骂,我还不懂得奋发上进呢!”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气。而旦角在台上的眼神特别重要。怎么办呢?后来他养了几只鸽子。每当鸽子飞起来后,他就用眼睛随着鸽子飞翔而转动,越望越远。这样天长日久,他的眼睛,毛病没有了,变得特别有神,直到老年,在舞台上演出,还是光彩照人。

有些人总以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天赋条件好,其实应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努力钻研。

唱红了梅兰芳从十岁起就登台演戏了。十四岁那年,他搭喜连成的戏班,正式参加演出。

“喜连成”后来改名叫“富连成”,是我国最有名的京剧科班,培养了许多京剧名演员,像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等。梅兰芳和这个戏班一起演戏,又学了不少戏,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经验。

七 梅兰芳的故事都有哪些

首次露演申城 一炮打响

13年秋天,上海丹桂台老板许少卿专程到,邀请名角王凤卿和梅兰芳到上海演出。王凤卿是王瑶卿之弟,初习武生,后改老生。14岁入四喜班,后搭三庆班,汪桂芬对其十分赏识,收为,向他亲授了《朱砂痣》《取成都》等拿手杰作,并指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戏目。王凤卿嗓音宽亮,气势充沛,武功底子深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选入清内廷升平署。至初年,他已经是南北驰名的须生了。而梅兰芳只是个不足20岁、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定王凤卿以须生挂头牌,包银每月3200元;梅兰芳以旦角挂二牌,包银每月1800元。其实,起初许少卿对梅兰芳的艺术估价并不太高,包银只肯出1400元,但王凤卿是一位热心提携后进的名家,他坚持要加到1800元,并且说:“你如果舍不得这个价,那就在我的包银里匀给他400元。”许少卿听他这么说,才勉强答应。

他们到达上海后,王凤卿先领梅兰芳一起去拜访了界、文艺界的朋友,如《时报》的狄平子、《申报》的史量才、《报》的汪汉溪,以及文艺界的吴昌硕、朱古微、俞庐、徐凌云等。在演戏之前,金融界的杨荫荪托人找到王凤卿,要他们在结婚堂会上唱一出《武家坡》。许少卿怕鲜头被别处抢了去,起初不肯答应。后经人周旋,才算同意。堂会地点在张家花园,即张园,也称味莼园,位于南京西路、泰兴路一带。整个花园风景优雅,花木扶疏,士大夫经常在此雅聚,这里也经常举办展览或进行戏曲、文明戏的演出。堂会设在园中安垲第的一个大厅。这是梅兰芳首次在沪亮相,非同一般,但是,这个戏他与王凤卿合作多次,还是轻车熟路,所以他并不慌张。那天,台帘一掀开,台下就是一个满堂彩。那段[西皮慢板]和对口的[快板]彩声不绝。观众对做功看得也很仔细,出窑、进窑的身段都有叫好声。观众对这位生疏的角儿非常友善和热情。王凤卿的唱腔则更是受到台下的欢迎。这次演出非常成功,可说初战告捷。

11月4日开始正式在丹桂台登台演出,这个戏院地处闹市的四马路(今福州路)大新街口。天戏,梅兰芳的戏码是《彩楼记》,排在倒数第二。他很早就到化妆间扮戏,心里有点紧张,但很快就镇静下来。临到上场,台上打着小锣,检场的掀开台帘,梅兰芳顿觉眼前一亮,因为台前的一排电灯一下子全部开亮了。他初次踏上这陌生舞台的地毯,看到半圆形的新式舞台,和那种有两根柱子挡住观众视线的旧式戏台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一时间,梅兰芳心里充满了愉快和兴奋。他打完引子,坐下来念定场诗、道白,接着是8句慢板,就得了个满堂彩。上了彩楼,唱[西皮慢板]转[二六]“手扶着栏杆看端详……”当唱到垛句“也有那士农工商站立在两旁”,梅兰芳用了比较新颖的唱腔,观众热情地叫了好。上海观众对这位青年演员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切合人物的表演非常赞赏,梅兰芳在上海首次露演,一炮打响。下戏后,许少卿喜形于色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今天观众的舆论,对你都很好。”第二天贴演《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是《武家坡》。三天的戏演得红红火火,卖座极好,观众普遍称赞这次新来的角色,能唱能做,有扮相,有嗓子,没得挑剔的了。

八 梅兰芳的生平的故事

梅兰芳曾蓄胡拒为侵略者演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下面是答-案-网 Zqnf.Com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梅兰芳的生平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梅兰芳的生平故事:

前往拒踏“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东北,梅兰芳被迫从迁居上海。为应和国内的抗战气氛,他倾注了极大的爱国热情,连续赶排了《抗金兵》、《生恨》等剧,以期鼓舞全国的抗日士气。与此同时,他接到了的演出邀请,然而如果乘火车去,则必须经过“伪”。得知此事,他明确向苏方表示:绝不会踏过日本侵略者侵占下的土地去,否则宁愿取消此行。苏方见他态度坚决,不得已改派专轮将他先接到海参崴,然后再在那里乘火车直达莫斯科。抵达后,他的演出大获成功,原定8场演出,被增加至15场,大部分苏共局委员和包括高尔基在内的文艺界知名人士都到场观看,一场谢幕达18次之多。

1937年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的,很快侵占了上海。自此,梅兰芳开始坚决拒绝登台演出,不给日本侵略者表演。由于断绝了经济来源,梅兰芳一家生活窘迫,甚至靠典

当度日。此间,曾有一个伪装成好人的汉奸数次上门纠缠游说,“演几场普通的营业戏和毫无关系,您现在坐吃山空,生活很不宽裕,只要梅老板出来演一场,一百根金条马上送到府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朋友劝说梅兰芳为了生计去演出几场;但也有朋友力荐梅兰芳拒绝演出,避免给留下口实。多重压力聚于梅兰芳一人身上,最终,梅兰芳喝道,“这个口子开不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上这个当!”

蓄胡明志拒为登台

1938年初,梅兰芳全家移居,深居简出,很少露面。他每天作画,他喜欢画飞鸟、佛像、草虫、游鱼、虾等物。

1941年,日本占领,梅兰芳开始思考对策,并想出了“蓄发明志”的办法。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只感觉到形势越来越,得想个办法对付。有一天早晨正对着镜子刮脸,忽发奇想,如果我能长出泰戈尔那样一大把胡子就好了。于是我三天没刮脸,胡子长得还真快,小胡子不久就留起来了。虽没有成为飘洒胸前的美髯公,没想到这还真成了我拒绝演出的一张。”

在此期间,曾有汉奸褚民谊来劝降,他本身也是资深票友,梅兰芳拒绝之后,嘲讽他说:“你演得好,不如你自己演吧。”梅兰芳还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杀头,也只好由他了。”

1942年1月,的日本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蓄胡子,惊讶地问:“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能退出舞台艺术?”梅兰芳回答说:“我是个唱旦角的,如今年岁大了,扮相也不好看,嗓子也不行了,已经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我都是在家赋闲习画,颐养天年啊!”数日后,酒井派人找梅兰芳,一定要他登台演出几场,以表现日本统治后的繁荣。正巧,此时梅兰芳患了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获悉后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卖画谋生打伤寒针佯装病

为了摆脱日伪的纠缠,梅兰芳一家当机立断,离开返回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此举令日本侵略者恼羞成怒,将其存于银行的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梅兰芳全家的生活顿时举步维艰,梅兰芳夫人急中生智,提议像何香凝女士一样卖画谋生。当市民看到醒目的“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时,争相购买。不到两天就全部售罄,许多知名人士还提出为梅兰芳办画展。

然而日伪汉奸获知此事后大肆捣乱,派来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驱赶前来参观的群众。梅兰芳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订购”、“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

之后不久,汪伪特务头子吴世宝提出要宴请梅兰芳慰问演出,并于次日对梅兰芳夫人说,“如今当道,还是识相点为好。”梅夫人当即回击说:“梅兰芳是个人,岂能出卖祖宗、放弃节!”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硬领着梅夫人去看血淋淋的刑具,接着又在宴席上端来一铁罐硝镪水进行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镇定自若地说:“硝镪水岂能毁掉他的国格和人格!”言罢,拂袖而去。

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梅兰芳夫妇想起在以牙痛驱走的经验,连续注射了三次伤寒预防针,冒着数日高烧40度的生命危险,佯称病重。来后,摸了梅兰芳滚烫的额头,信以为真,只好无奈地摇着头走了。

抗战胜利落须恢复青春容

1945年8月,抗日胜利了。正在全家欢庆的那一天,梅兰芳忽然从客厅里不见了,老幼正在诧异,梅兰芳眉开眼笑地以折扇半遮着脸的下部从内室出来,幽默地笑道:

“瞧!我给你们变个戏法儿!”然后,他像魔术师般的缓慢地移开折扇,露出了依然当年的青春面容,小胡子突然消失了!这引起了全家和许多在座老朋友的一片欢呼。

史迹寻踪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这里是梅兰芳度过人生10年的地方。1986年10月,故居对外开放。院内陈列着梅兰芳使用过的部分戏装、道具、馆藏资料及国内外友人赠送梅兰芳的书法、绘画等纪念品。

补白

梅兰芳入

1959年3月16日,梅兰芳加入了 ,在入时他谈起自己说:“我在抗战时期有点爱国表现,肯定我,鼓励我,我感到莫大安慰。我知道,和鼓励我,是体谅我当时的实际处境,能够保持气节,觉得难能可贵。可是我意识到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在危难的时候,人都像我那样隐居起来,中华民族能解放吗?所以比起、,特别比起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文艺战士,我感到惭愧,我今后要向他们学习。”市委史研究室供稿

九 关于梅兰芳的小故事

1、梅兰芳摔盆取真谛

梅兰芳对自己表演女人“猛然吃惊”的神态,总是感到不够满意。一天,梅兰芳下班回家,见夫人福芝芳正在聚精会神的整理衣服。

他想,此时如果让她猛听一声巨响,到底会出现什么吃惊的样子?于是他随手拿起一只兰花瓷盆,狠狠的往地上一摔。

果然,夫人吃惊的大叫起来,并将手中的衣服掷了老远,半响才说出话来。就在这巨响的一瞬间,梅兰芳准确的捕捉到夫人吃惊的神态和动作。

2、善待别人的挑刺

17年12月,梅兰芳唱了好几次《天女撒花》。当地一位富商大放厥词:“这出戏好俗、板,看一位不不活的天女,还不如看一个骂街的泼妇。

男的扮女的,像什么话?强烈建议你不要再扮什么仙女了,肮!”话传到梅兰芳那里,他只是一笑了之。不久,梅兰芳的一位好友利伟诚来看他,利伟诚是‘骨灰级’戏迷。

他看了《天女撒花》说:“今天唱的不大好,两段昆曲里的绸子舞,动作太多了,叫人眼花缭乱,分不出段落、层次。这样唱下去,容易走到油滑的路子上去。建议你纠正过来。”

梅兰芳一听,深感惭愧,自己确实在身段舞蹈上作了随意增减。后来,梅兰芳把身段和绸子舞作了固定,“规矩”演唱。京剧演员盖叫天一连看了三天《天女撒花》。

3、面对批评放低自己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演出京剧《杀惜》演到精彩处,场内喝彩声不绝。这时,从戏院的角落里传来一声:“不好!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

散场后,梅兰芳找到老人,并用专车把他接到住地,待如上宾。梅兰芳恭恭敬敬地说“说吾孬者,吾师也。先生言我不好, 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者见梅兰芳如此谦恭之礼,便认真指出:“惜姣上楼与下楼之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你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一听,恍然大悟,深觉自己疏漏,于是低头便拜,称谢不止。

4、懂大义蓄须明志

1937年,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不久沦陷。梅兰芳不愿在日寇占领下生活,便举家迁至上海。不久上海也被攻占,日军为了拉拢人心,就派人劝梅兰芳出来演戏。

梅兰芳果断拒绝日寇要求,并蓄须明志。日军眼见拉拢不成便把梅兰芳逮捕讯问,面对威逼利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军气急败坏骂道:“在台上,你就是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

梅兰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敬道:“在台下,我可是男人!”梅兰芳把民族大义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抗日期间,梅兰芳不曾为日寇登台演出过。

5、和暗语交锋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第三天,前往戏院观看。演罢,会见梅兰芳,对他说:“你是爱国艺术家,今天可称幸会。”

临走时,亲笔写下四个大字:“国族之华”赠与梅兰芳。从此梅兰芳和相识。随后,单方面撕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再度陷入战火中,梅兰芳心焦无比,想劝劝。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的时候,恰逢也在上海,就让人给送去两张戏票,并且附带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这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上一个朋友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很显然,梅兰芳暗指倒行逆施,将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看过之后,当然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他依旧执迷不悔,执笔回复道:“我很忙,不亲自去看这场,但我会去看你下场,如果你有好下场的。”

的回复一语双关,毫不客气。梅兰芳看了字条,长叹一声,大家都是明白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梅兰芳再没和来往过。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