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艺术特色赏析_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二泉映月是一首怎样的乐曲?
二泉映月是一首的乐曲它并非简单描写天下第二泉优美的景色,而是抒发了作者对旧苦难生活的愤懑之情。
二泉映月艺术特色赏析_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二泉映月艺术特色赏析_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二泉映月艺术特色赏析_试析二泉映月的特点及其演奏风格
二泉映月表现出了阿炳宁折不弯的坚强性格,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乐曲创作手法独特,旋律含蓄深情,情绪高亢激奋,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最为珍贵的财富之一。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
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
扩展资料: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
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表达了什么思绪感情?
表达了作者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
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吹、拉、弹、打、唱、念样样精通,并能正式参加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等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
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的辛酸屈辱。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二胡曲《二泉映月》。
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这首二胡曲被世人喜爱并引为经典,是阿炳创作的成功,是他创作天赋的体现。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
《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
《二泉映月》是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作品,是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二泉映月》二胡独奏及乐曲赏析,欢迎大家聆听鉴赏。
结构分析
全曲除了引子和尾声外,共分了六个段落,即主题和它的五次变奏。
引子部分
引子(1~2小节)以四拍组成的短小音调作为开端,以一个下行音阶式短句,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的叹息。二胡以轻微的声音,低沉含蓄内在的音色,把听众引入到音乐所描写的意境中。乔建中先生认为:“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这是引子,就这么一句。但是这个引子我觉得它是所有我们听到的民间音乐作品里边,应该是最精彩的引子之一。”
段
二泉映月 曲谱
二泉映月 曲谱
乐曲进入段(3~22小节),这一段有两个主题部分,其中3~10小节为主题的部分(a),11~22小节为主题的第二部分(b)。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之情;第二主题与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的旋律冲击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的控诉,也体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此后的五个段落是围绕着段两个主题的五次变奏:它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曲调音域的上升和下降,表达出音乐的渐次发展和推进。主题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昂,时而悲壮,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与痛苦,不平与怨愤。
第二段
第二段(23~52小节)是主题的变奏,其中23~26小节“a1”,由一个乐句组成,27~52小节为“b1”,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三段
第三段(53~96小节)是主题的第二变奏,其中53~64小节为“a2”,由两个乐句组成,65~96小节为“b2”,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四段
第四段(97~122小节)是主题的第三变奏,其中97~104小节为“a3”,由一个乐句组成,105~122小节为“b3”,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五段
第五段(123~154小节)是主题的第四变奏,其中123小节为“a4”,由一个乐句组成,131~154小节为“b4”,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六段
第六段(155~174小节)是主题的第五变奏,其中155~162小节为“a5”,由一个乐句组成,162~174小节为“b5”,由两个乐句组成。通过曲调的反复变奏、音区的强烈对比和力度的大幅度变化,在第五段形成了乐曲的。
尾声
一段由扬到抑,音调婉转下行,进入低音区,到了尾声部分(175~176小节),它与“b5”第二乐句紧密相连,174小节为“b5”的隐匿终止,同时进入尾声至176小节,结束在轻奏的不完全终止上,好像无限的惆怅与感叹,声音更加柔和,节奏更加舒缓而趋于平静,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技巧赏析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保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对比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通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关于二泉映月的歌词
林中泉
听过一年又一年,
眼泪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任时光在乐曲里流转。
听过一年又一年,
眼泪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任情感在旋律中改变。
泉水清清,月儿圆圆,
清泉映着明月,
明月装饰着清泉。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千里共婵娟。
雄鸡一唱天下白,
换了人间!
再听一遍又一遍,
眼眶不再湿润,感慨万千。
任美好在乐曲中表现。
再听一遍又一遍,
眼眶不再湿润,盲人开眼。
任激动在旋律中激动。
泉水清清,月儿圆圆,
清泉映着明月,
明月装饰着春天。
进步,医学发展,
阿炳笑九泉……
二泉映月水更清,
月儿更圆!
守望山歌(歌词)
林志中
任时光如何变迁,
任山民如何搬迁,
任文明如何演变,
任如何变迁,
只要山不倒,
山歌就会飞满天。
泰山青松傲苍穹,
长江水载满情感。
井冈杜鹃红艳艳,
祖国山河如画展。
山河永常在,
山歌永唱好河山。
任流派如何纷呈,
任流行如何流行,
任摇滚如何摇滚,
任西洋如何翻腾……
守住原始情感,
山歌永远醉人心。
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是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1950)的一首造诣深厚、流传广泛、具有浓郁民族音乐风格的二胡独奏曲。此曲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因其美妙的旋律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国内外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此曲被乐坛公认为世界不朽的十大名曲之一。
从乐曲的曲名来看,这首作品似乎是以描绘景色为主,且借景抒情的标题性音乐作品。后据杨荫浏先生回忆,当时赴江苏无锡为阿炳录音时曾问及这首曲子的名字,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阿炳后称其为“依心曲”。因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个世称“天下第二泉”的地方,景色十分优美,也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于是杨萌浏和阿炳商定,将此曲正式取名为《二泉映月》。由此可见,《二泉映月》是阿炳在长年的流浪卖艺生涯中不断演奏加工而成的,它不是描写“天下第二泉”的美丽景象,而是通过曲中苍劲哀婉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旧苦难生活的愤懑与不满,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
阿炳自幼年就出家做了道士,从小受当地山歌、滩簧、长篇叙事歌和丝竹乐等地方音乐的熏陶,跟随父亲学习各种民间乐器,青年时就已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中年时因了而使生活急转直下以致穷困潦倒,而后又因得了眼疾无钱医治,故而双目相继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当时黑暗的现实使他饱尝了旧的辛酸屈辱,可面对恶势力的欺辱他从不卑躬妥协,而是与之奋力抗争。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的方式来揭露当时的黑暗。其创作的《二泉映月》与其说是阿炳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不如说他坎坷的人生和悲惨的境遇恰是旧劳苦大众的缩影,而阿炳刚直不屈的品格和气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心的思想风貌,更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
全曲由引子和六段旋律及尾声组成。这六个段落主要为主题和五次变奏。
引子开始共由六个音组成,乐曲弱起且下行音阶式的旋律进行,仿佛不知不觉地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深沉痛苦的叹息。二胡用微弱的起音,深沉而内在的音色,将听众立刻带到了作者所要描写的情境当中,人们依稀看到了一位盲艺人手执二胡,用琴声叙述着自己颠沛流离、饱经人间辛酸的遭遇。乔建中先生在《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一文中写道:“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受尽了苦难在57岁时有这样一个机会发出来这样一种叹息。”
主题的旋律从第五小节第三拍开始,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乐句旋律宁静平缓,是一个带有沉思和倾诉性的乐句,本乐句以引子的结束音re作为主题乐句的起音,并以主音 do 作为结束音。仿佛作者在二泉边追忆往事,倾诉着自己坎坷而不幸的一生。第二乐句,是以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为开始音,从前面平静沉寂的氛围转而变得感慨激动起来,并以属音sol作为本乐句的结束音。这一乐句谓是主题音乐及其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接下来的每一次主题变奏中,此句几乎都被保持了原型,没有大的变动。第三乐句是在乐句的高音区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来的。“绰、注”等演奏技法的频繁运用,使得音乐的情绪更更增添了几分悲凉凄楚的意味,切分节奏及节奏重音的出现,更赋予乐曲得以向前发展的动力,旋律进行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相济,将本段旋律推向了。纵观主题的三个乐句不难发现,每一个乐句的结束音都分别以长音do或sol来结尾,同时乐句与乐句之间均以同音八度的跳进来衔接,这也是我国民族器乐曲创作中常用的“鱼咬尾”的旋律连接方式,句式的首尾呼应,旋律的层叠展开,主题的逐步深化,深切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及顽强不屈的意志,无不扣人心弦,发人深省。
接下来的五个段落,则是以段主题音乐为基础,通过对乐句的扩充和减缩等方式,依次进行了五次不同的变奏,同时根据旋律音区上行、下行的律动变化,将音乐逐渐地发展和推进。变奏后的主题音乐,时而平静深沉,时而悲壮激动,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愤懑不平。在次变奏中,作者将主题音乐进行了压缩。第二次的主题变化,作者采用了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次变奏则是通过迂回平缓的旋律进行,为后面的做了铺垫。第四次的变奏,旋律起伏波动层浪叠涌,仿佛阿炳内心积聚已久的悲愤终于迸发出来。此处曲调的反复变奏、音区的强烈对比和力度的大幅度变化,将乐曲推向了。第五次变奏,音调婉转下行,进入低音区,音乐情绪由扬到抑,逐渐进入乐曲的尾声,结束音在不完全终止上结束,仿佛心中的话还没有说完,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与回味,更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受。
乐曲在弓法运用上涵盖了顿弓、浪弓、颤弓、切分弓等传统弓法,尤其是浪弓,凡是遇到长音,阿炳几乎都用一波三折的浪弓来演奏,使得旋律在进行中时强时弱起伏迭起,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手执二胡的盲艺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的情境。顿弓的处理,阿炳多使用连顿弓,这种“弓内顿挫”的变化,别有一番韵味,听后会产生一种辛酸和哽咽之感。乐曲第二段的高音“6”处作者使用了颤弓,此处的演奏需由弱渐强,随着力度的增强,运弓的幅度也要随之逐渐加宽。曲中“切分弓法” 的大量使用,将原来的强弱关系进行倒置,使得深沉抒情的旋律中更透出几分刚毅激愤的情绪。
在左手指法的处理上,定把滑音的大量使用是阿炳常用的手法,即虎口置于中把位置,靠食指的上下滑抹来完成,其特点是上滑音速度快,下滑音速度慢,充分体现了阿炳独特的演奏风格。关于揉弦,阿炳多用压弦的手法,使音乐更增添了几分压抑和沉重之感。此外,在几处乐段结尾部,出现了近似于拨弦的演奏效果,作者原是左手滑按指之后再抬指发出空弦的声音,现在演奏者大都直接用左手“勾”弦以奏出空弦的效果。《二泉映月》中各种演奏技巧的运用,将乐曲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大拓宽了二胡技术技巧的表现力,充分显示了二胡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独特的魅力。
;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赏析 篇1 《二泉映月》由阿炳所创,也由他亲自演奏。阿炳的演奏技艺是他二胡艺术成就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苍劲有力、刚柔相济、感人至深,他民间音乐修养广博,演奏技巧精湛高超,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在演奏该曲时,他运用二胡的五个把位,并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在变奏中起伏跌宕,情景交融,将意境展现得无比深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见长,经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饱满、坚实有力,如切分弓、颤弓、顿弓、提弓、小抖弓、断弓等。他的连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点,他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弦乐的运弓方法,由弱拍进入强拍,构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凡是在较长的音进行时,他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轻有重,这样既坚持了浑厚的音色,又有比较明亮的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应用的是民间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时左手始终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经过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其食指、中指滑音的应用,丰富了旋律的韵味,抠柔、压柔、不柔的相比较较及颤音、打音、带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种装饰音的灵活运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
全曲的速度比较统一,但力度的变化却相当大。阿炳根据感情的需要随心所欲地运弓,运弓的强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经过指力的轻重造成音的顿挫,让人听起来感到连中有断,音断意不断,曲调显得更为生动、富有活力。二胡理论研究专家赵砚臣先生曾这样总结阿炳的演奏风格:行弓沉涩凝重,力感横溢,滞意多,顿挫多,内在含忍,给人以抑郁感、倔强感,表现了一种含蓄而又艰涩苍劲的美。
二泉映月赏析 篇2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经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深化了主题。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是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了这声叹息。
a+b+c三个乐句构成全曲的主题旋律。a乐句为漫步主题,情绪忧伤、沉重,仿佛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此乐句与阿炳踌躇街头、边走边奏的步伐相吻合。之后,b+c抗争主题次呈示,在徵音上终止。乐句仿佛在向苍天提出了悲愤的疑问:生活为什么这样艰难,人生又为什么这样坎坷。下一句音高突然下跌八度,进入两小节的过门乐句,使高昂的情绪暂时平静了下来。
第二乐段抗争主题第二次呈示,较次更为激昂,在高音上持续的时间更长,羽音6上的颤弓音构成了乐曲的次小。生动地表现了阿炳在苦难中奋力挣扎的情形。
这一段与抗争主题次呈示一样,终止在徵音上,这种合头合尾的形式也是典型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之一。用在《二泉映月》中显得十分自然贴切,丝毫没有套用之感。两小节小过门以后有四小节的大过门,演奏比较宽阔一些,体现了阿炳对生活依然充满了信心。
因为我们此刻二胡所演奏的乐谱都是王国潼的删节谱,下头三十三小节可删去,而直接演奏抗争主题的第五次呈示段。这是乐曲的乐段,我们仿佛能够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变疑问为感叹,然后是困惑、追寻、渴求、挣扎、奋斗。旋律经两次爬高后,曲调愈加高亢激越,感情愈加强烈凄婉,用最强的力度奏出了全曲的音。仿佛要将这吃人的旧砸个粉碎。以后,音高骤然下跌二个八度,造成从悬崖陡壁跌入万丈深渊的气势,好像从炽热的激愤中突然被拉回到冰冷的现实之中。这四小节要演奏得异常安静而柔肠百转、欲诉无言。
最终是尾声乐段,它虽然是抗争主题的第六次呈示,但这一次要奏得轻盈而富于幻想,以表达阿炳对未来完美生活的憧憬之情。末尾在询问的音调中结束全曲,好像在问苍天:为何愚贤不辨、贫富不公。其音耐人寻味,然后逐渐远去。
二泉映月赏析 篇3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作品,是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之一。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二次访问。音乐学院民乐系17岁的小女孩姜建华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突然,他从坐椅上顺势跪了下去,在场的人无不大吃一惊。坐在他身旁的音乐学院也惊呆了,以为他的身体出了什么意外,赶紧拉着他的手想把他扶在座位上。
可小泽征尔不肯,他以东方人特有的虔诚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坐着或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他一向跪着,双膝并立,直到曲终。
演奏完毕,小泽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小姑娘姜建华深情地鞠了一躬说:多谢你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听到你用二胡演奏它,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演奏它的。随后又喃喃自语地说,这是真正的天籁,是名曲。
小泽征尔的这段往事,在乐坛上传为美谈。也正是这段故事,把《二泉映月》推向了世界。
二泉映月的意境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而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
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二泉映月》是阿炳生活的写照,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阿炳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受到四句头吴地小山歌、长篇叙事歌、滩簧、说因果和丝竹乐等乡土音乐的熏陶,对音乐非常喜爱。在父亲的教习下,他十六七岁便学会了结构繁复、技法多变的梵音并能正式参加法事音乐的演奏活动。
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等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
但才艺出众的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通过音乐揭露当时的黑暗。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产生了二胡曲《二泉映月》。
参考资料
我觉得他是在赞美惠山的情景,描述二泉映月的独特风情和表达内心对幸福美满的追求。理由有三:一是在此曲取名时,肯定会根据阿斌的创作意境和创作感想来命题,不会脱离二泉映月这个主题思想,更没有人会自说自话地给乐曲强加个离题的曲名。二是阿斌不会根据自己的凄凉身世和痛苦感受来创作一首悲歌,呼吁人们来同情他的遭遇。见过阿斌的人都觉得他性格随和,脾气温顺,从不怨天尤人,怎么会为自己鸣冤叫屈呢?再说,如果真是为自己创作的“阿斌曲”,肯定会让人感到悲愤和无奈,节奏凄惨和哀凉一些,方显出他人生的悲剧。三是此曲婉转优美、悦耳动听,平和时如泉水涓流,激昂时象山涧瀑布,凝重时呈月下远山,轻快时现花好月圆。如此一首抒情乐曲反映了天上人间的一种和谐,是对二泉映月之佳景充满了深情的赞美和对美好愿望的一种诉求。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这首乐曲。我觉得惠山的景色和这首乐曲相应合拍,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二泉映月的情景给人勾画起无限的遐想,值得人们去留恋和怀念;它那优美的旋律值得人们欣赏和吟唱。
每当我静静地欣赏《二泉映月》之时,心里总会产生一幕幕风光旖旎、山色秀丽的景象。好像来到了惠泉山下,畅游在溪光山色中,漫步在古树花草丛,眼望着泉水里倒映的圆月,情意绵绵、心驰神往!
琴声着心灵慢慢升华,让你陶醉在锦绣江南的夜景之中,渐渐回忆起美好的时光,思念起家乡、亲人和朋友...... 有了这种感觉,方能体会到这首天籁之音的美妙之处和灵魂所在。
惠山的景色、古迹很多,琴声可以将你引入许多优雅的情景,唤引起丰富而美丽的想象:
远处高高的惠山峰影,在夜幕下朦胧重叠、绵延深远。石板小路萦回曲折,在参天古树中时隐时现,通向遥远的山顶。秋风吹动了满山的松树,就像推起绿色的波涛,连续不断,让人颇感震撼!春申涧里传来流水的声音,吸引人们前去戏谑游耍、凌波踏浪。深沉的夜晚,古寺传来声声钟响,惊醒了睡梦游子,漫步在楼台下的菊花丛里,思念起故乡和亲人。竹庐山房已无白天的热闹和喧哗,寂静的山景透出了清静神秘的气氛。
中秋之月缓缓升起,月光照在二泉池旁,显得皎洁明亮。周围树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派生机。池中映出月亮的倒影,随波荡漾、粼粼闪闪,放射出美丽的光华。楼台亭阁倒映在水里,隐隐约约,好像来到水晶宫旁。在这画一般的山景美色里,会感到实景和幻影交织在一起,仿佛到了仙境一般,景身合一、飘飘欲仙,就想往九霄天宫里畅游一番。
如此美妙动人的时刻,确实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所以,“二泉映月”作为一场独特的情景音乐,被人们赞赏!
眼前的景物已经留存了千年,但人生却如此短暂,匆匆而过,只有石碑记下了圣贤们的感想和赞美,只有仁人志士才会得到千古传颂。李白写下了赞美的诗篇,苏东坡也带着名茶来试尝二泉之水,吟诵下千古佳句。书院深处,吟起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名句诗篇备受感动!陆游留传下的茶经诗篇,给人回味无尽。南游的康乾二帝也诗兴大发,留下了赞美惠山二泉的不朽碑文。
好梦不会长久,石床一觉醒来时,总会感得名利得失俱成乌有,只有情意最为重要。看那湘妃竹也在含着眼泪思念“亲人”;山上的石狮也等待着宠爱它的人。在此良辰美景,希望有情的人能在月光之下相逢畅叙,不要错过美好的时光。
想到这里,我觉得已经悟出了《二泉映月》的真实内涵,赶紧为这首名曲试填一首歌词,好让大家都来解读这曲中的美妙情景:
夜色朦胧,惠山峰影一重重。石路萦回古树林,深涧瀑流水淙淙。四野秋风,吹起松涛如潮涌。古寺响夜钟,惊醒游子思乡梦。漫步精舍菊花丛,山房人无踪。
云散渐清朗,一轮明月照苍穹。素光皎皎,二泉池旁郁葱葱。俯栏看,泉映圆月随波荡,闪闪银光似飞虹。亭楼雕檐入水漪,山色溪光胜画中。犹如仙境升虚鸿,实景幻影相交融。天上人间已连通,乘风欲上九霄宫。
景物逾千年,人生去匆匆。碑石记下圣贤词,仁人志士有遗颂。李白赞金莲,东坡书泉咏,书院深处,何人声声吟“古风”?陆游传茶经,康乾南来风雅浓。石床醒来总一梦,人间情为重!斑竹思君含泪望,山石狮守恩宠。但愿月下人重逢,莫让美好时光流逝空。
短短的几段词,虽然无法把所有的景色包揽其中,但也有好多胜景融入词里。为了好记,我将这些景色题名如下,供大家参考:
暮色峰影、石路萦回、黄公瀑涧、古树林荫、秋野松涛、古寺夜钟、精舍菊云、竹庐静院、二泉映月、水宫倒影、溪光山色、步廊通云、陆祠传经、漪澜题诗、碑亭遗风、金莲迎客、书台怀古、石床听松、斑竹婆娑、石狮玲珑、畅园幽径......其中主要一段显示了“二泉映月”的动人情景,盼能引起人们心中的月下深情。
自感词的格律或失严谨,但我是按照曲调的琴韵风味认真写来,适合独唱、合唱、随曲伴唱。希望这首词能助大家之雅兴,唱出惠山之风情美景,唱出曲作者华彦钧当时的感悟和畅想。
这首曲子表现的意境是这个刚直顽强的艺术巨匠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一生的遭遇,这首名曲也许正是他在倾诉世间的痛苦和不平吧。现在也有很多人把这首名曲理解为对祖国山河的美好赞美。演奏成安详平和优美的格调。
《二泉映月》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音乐陈述方面,《二泉映月》继承音乐的表现手法,其多次变奏不是表现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来丰富和加深单一、集中的音乐形象。这首乐曲就像他凄凉悲惨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指挥家小泽征尔在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二泉映月所属的流派及特点?
二、《二泉映月》的旋律风格,音调特点
此曲在音调和曲式结构方面,继承了我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优点,又富有独创,内涵丰富,形象鲜明。
1、该曲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循环变奏的结构形式,由一个主题及其五次变奏组成。全曲的感情起伏脉络清晰,构成完美的起承组合。
2、乐曲吸收了苏南一带的民歌及常锡滩簧的音调,曲调委婉,感情细腻。
3、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连绵不绝。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顶真格旋律,即后一句的音用前一句最末一音(同音或八度音),这在民间叫鱼咬尾。这种旋律特点贯穿始终,十分严谨。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