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否正确(古琴又称为瑶琴玉琴七弦琴)
本文目录一览:
- 1、古琴有几根弦?
- 2、古琴小知识
- 3、古琴基础知识古琴结构介绍
- 4、古琴又称()
古琴有几根弦?
古琴又称()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否正确(古琴又称为瑶琴玉琴七弦琴)
七弦琴
瑶琴
玉琴
五弦琴
正确:瑶琴
1.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2.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3.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焦尾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题僧房双桐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
——夜听刘昭远弹琴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
——载欣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
——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
——次韵寄蓝六在广陵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颀然如见之。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
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
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
——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4.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
焦尾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题僧房双桐
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
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夜听刘昭远弹琴
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
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载欣
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
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
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次韵寄蓝六在广陵
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
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
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颀然如见之。
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
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
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
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
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
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5. 古琴入门事项
1.基于你的爱好程度,我不建议你买琴。因为市场上的古琴良莠不齐,想得好琴更是奢望。基于你现在的状况我建议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伤耳音,对下指弹奏也有影响,会阻碍学习进程。
建议你不要相信“专业琴”“演奏琴”“练习琴”等概念,什么叫“练习琴”?!难道就只是供练习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这样,对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说明音色不好,这张琴是不可能帮助你练习出大成效的,那这张琴连练习的作用都没有,因为练指法不仅是练动作,练正规科学的姿势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没好声,你也不知道动作是否规范正确,这不是误导人嘛!这也就是我说的伤耳音的过程,因此影响学习进程。
所以我说,琴只有好坏之分和是否可弹之分。声音恶劣,音色噼噼,就是劣琴,不可弹。
一些教程、教材及网上的一些选琴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无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艺用料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说得过分点,这些知识基本是废话。因为音乐初学者只要听到一个乐器能奏出大体的旋律,他也不知音准节奏是否准,就是感觉好听,跟别说音色了,就连有点基础的学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断出琴音的好坏,何况初学者,什么松透沉静、金石之声就更别提了,而且在外行听来,古琴的声音大体就是“哽儿——哽儿——”的样子,多数人能说出不同音的区别吗?
也别存这样的想法——先买次琴练手,等水平上来了再买好琴。次琴把耳音都伤了,还怎么提高水平,更别提挑选琴的音色了。所以这样做当然会影响后期的学习的。而且几百元是买不到可弹的琴的,怎么着也得三四千,还得看斫琴师的水平和名气。但如果非要买,经济上又不允许花消太大,可以这样,先买个不太贵的可弹的,当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师挑选,水平上来了再买更好的,或用旧琴添价换更好的琴。
2.学琴前至少要会看常见的减字谱符号,学点乐理知识,多搜集名家录音,有时间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谱介绍。
3.不一定非得买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两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动,与椅子的高度要适合自己的身材。
罗嗦了一堆,但愿对你有帮助。
6. 谁能跟我说说古琴的有关知识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也是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形状、音色及弹奏方式似筝。
古琴现存琴谱由南北朝至清代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古琴最初为五弦,到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筝现为21弦)。
古琴的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筝的弦现都用尼龙钢弦,但古琴还是用传统的丝弦。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这是筝所没有的音。
“知音”一词就是有关古琴的: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家。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有几首古琴曲我觉得特别好听:如《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那么你对古琴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古琴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 文化 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文化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 故事 ,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的,具有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 传说 ,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的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 面相 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七根。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等级,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扩展资料: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和地区,如、朝鲜、日本和,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
古琴作为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
古琴小知识
古琴又称()
七弦琴
瑶琴
玉琴
五弦琴
正确:瑶琴
1.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2.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3.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焦尾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题僧房双桐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
——夜听刘昭远弹琴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
——载欣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
——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
——次韵寄蓝六在广陵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颀然如见之。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
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
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
——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4.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
焦尾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题僧房双桐
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
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夜听刘昭远弹琴
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
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载欣
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
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
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次韵寄蓝六在广陵
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
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
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颀然如见之。
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
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
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
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
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
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5. 古琴入门事项
1.基于你的爱好程度,我不建议你买琴。因为市场上的古琴良莠不齐,想得好琴更是奢望。基于你现在的状况我建议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伤耳音,对下指弹奏也有影响,会阻碍学习进程。
建议你不要相信“专业琴”“演奏琴”“练习琴”等概念,什么叫“练习琴”?!难道就只是供练习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这样,对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说明音色不好,这张琴是不可能帮助你练习出大成效的,那这张琴连练习的作用都没有,因为练指法不仅是练动作,练正规科学的姿势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没好声,你也不知道动作是否规范正确,这不是误导人嘛!这也就是我说的伤耳音的过程,因此影响学习进程。
所以我说,琴只有好坏之分和是否可弹之分。声音恶劣,音色噼噼,就是劣琴,不可弹。
一些教程、教材及网上的一些选琴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无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艺用料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说得过分点,这些知识基本是废话。因为音乐初学者只要听到一个乐器能奏出大体的旋律,他也不知音准节奏是否准,就是感觉好听,跟别说音色了,就连有点基础的学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断出琴音的好坏,何况初学者,什么松透沉静、金石之声就更别提了,而且在外行听来,古琴的声音大体就是“哽儿——哽儿——”的样子,多数人能说出不同音的区别吗?
也别存这样的想法——先买次琴练手,等水平上来了再买好琴。次琴把耳音都伤了,还怎么提高水平,更别提挑选琴的音色了。所以这样做当然会影响后期的学习的。而且几百元是买不到可弹的琴的,怎么着也得三四千,还得看斫琴师的水平和名气。但如果非要买,经济上又不允许花消太大,可以这样,先买个不太贵的可弹的,当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师挑选,水平上来了再买更好的,或用旧琴添价换更好的琴。
2.学琴前至少要会看常见的减字谱符号,学点乐理知识,多搜集名家录音,有时间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谱介绍。
3.不一定非得买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两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动,与椅子的高度要适合自己的身材。
罗嗦了一堆,但愿对你有帮助。
6. 谁能跟我说说古琴的有关知识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也是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形状、音色及弹奏方式似筝。
古琴现存琴谱由南北朝至清代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古琴最初为五弦,到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筝现为21弦)。
古琴的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筝的弦现都用尼龙钢弦,但古琴还是用传统的丝弦。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这是筝所没有的音。
“知音”一词就是有关古琴的: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家。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有几首古琴曲我觉得特别好听:如《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
古琴基础知识古琴结构介绍
古琴又称()
七弦琴
瑶琴
玉琴
五弦琴
正确:瑶琴
1.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2. 关于古琴的知识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古琴照片集锦(19张)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编辑本段琴的摆放 鉴于电视剧,电影,游戏等地方中出现古琴的片段老是会把琴的摆放位置搞错,有必要给予提醒。 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古琴,却常常错得离谱。
发现,87版的《红楼梦》最厚道,林黛玉,弹古琴,以及琴的知识都对了。 现在的,电视剧,游戏,连古琴的基本摆放,都错了。
还有些电视剧,非要上去弹,左手怎么做也搞错了。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
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古琴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
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
3.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焦尾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题僧房双桐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
——夜听刘昭远弹琴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
——载欣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
——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
——次韵寄蓝六在广陵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颀然如见之。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
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
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
——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4. 四大古琴的常识
诗词嘛 这个也简单 只说说焦尾和绕梁 有的可能关系不大 很多诗词只是选择了焦尾绕梁 这个意向 不能说是出处典故
焦尾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题僧房双桐
龙泉真宝剑,焦尾亦名琴。——黄君会景伊西上
焦尾冷含三尺水,悲风弹破一庭秋。——夜听刘昭远弹琴
太阿自抚为知己,焦尾谁弹莫赏音。——即事
伯牙家有焦尾琴,朱弦长挂窗壁阴。——载欣
蔡子辨焦尾,晁公怀智囊。——诗呈同院诸同
琴罢思焦尾,书成损赫蹄。——池上纳凉履方履中二侄挟琴携酒索临禊帖醉后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山居
焦尾朱弦非众听,南山白石使人愁。——次韵寄蓝六在广陵
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秋日闲居
焦尾辞 元 杨维桢
焦尾器犹在,焦尾音无遗。
眷兹古人器,恒以今四丝。
纤手弄掩抑,类作箜篌悲。
赤城有佳士,今人古人师。
独作古先,颀然如见之。
饮以化人酒,此味从谁知?
号钟
遥指故山笑,相看抚号钟。声和由心清,事感知气同。——夏中酬于逖毕耀问病见赠
举酒劝白云,唱歌慰颓年。微风度竹来,韵我号钟弦。——初晴抱琴登马退山对酒望远醉后作
待价君方藏尺璧,知音谁解听号钟。——次韵宋永兄感旧五首
还有个既有焦尾也涉及到号钟的
霜竹裂石响,焦桐号钟清。——中秋登青原台
大概这样 实在想不出别的来了 您看还满意么
5. 古琴入门事项
1.基于你的爱好程度,我不建议你买琴。因为市场上的古琴良莠不齐,想得好琴更是奢望。基于你现在的状况我建议你先租琴用。
次琴劣琴伤耳音,对下指弹奏也有影响,会阻碍学习进程。
建议你不要相信“专业琴”“演奏琴”“练习琴”等概念,什么叫“练习琴”?!难道就只是供练习用,而不能演出?!如果是这样,对不起,既然不能演出,说明音色不好,这张琴是不可能帮助你练习出大成效的,那这张琴连练习的作用都没有,因为练指法不仅是练动作,练正规科学的姿势的目的之一是要得到好音色,琴没好声,你也不知道动作是否规范正确,这不是误导人嘛!这也就是我说的伤耳音的过程,因此影响学习进程。
所以我说,琴只有好坏之分和是否可弹之分。声音恶劣,音色噼噼,就是劣琴,不可弹。
一些教程、教材及网上的一些选琴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无非是一看音色、二看工艺用料等,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说得过分点,这些知识基本是废话。因为音乐初学者只要听到一个乐器能奏出大体的旋律,他也不知音准节奏是否准,就是感觉好听,跟别说音色了,就连有点基础的学琴者也不一定能判断出琴音的好坏,何况初学者,什么松透沉静、金石之声就更别提了,而且在外行听来,古琴的声音大体就是“哽儿——哽儿——”的样子,多数人能说出不同音的区别吗?
也别存这样的想法——先买次琴练手,等水平上来了再买好琴。次琴把耳音都伤了,还怎么提高水平,更别提挑选琴的音色了。所以这样做当然会影响后期的学习的。而且几百元是买不到可弹的琴的,怎么着也得三四千,还得看斫琴师的水平和名气。但如果非要买,经济上又不允许花消太大,可以这样,先买个不太贵的可弹的,当然要由水平高的老师挑选,水平上来了再买更好的,或用旧琴添价换更好的琴。
2.学琴前至少要会看常见的减字谱符号,学点乐理知识,多搜集名家录音,有时间看看琴界名人名曲名谱介绍。
3.不一定非得买琴桌,能用的琴桌也不便宜,也得一两千。用普通桌椅就行,但要牢固不晃动,与椅子的高度要适合自己的身材。
罗嗦了一堆,但愿对你有帮助。
6. 谁能跟我说说古琴的有关知识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也是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形状、音色及弹奏方式似筝。
古琴现存琴谱由南北朝至清代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
古琴最初为五弦,到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筝现为21弦)。
古琴的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筝的弦现都用尼龙钢弦,但古琴还是用传统的丝弦。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这是筝所没有的音。
“知音”一词就是有关古琴的: 伯牙是春秋时期的琴家。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乐曲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多么巍峨的泰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好了,多么浩荡的江河啊!"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病故,伯牙伤心至极,认为知音已去,从此无人能听懂自己的琴声,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为之弹琴,遂大哭之后,将琴摔碎,毕生不再鼓琴。
有几首古琴曲我觉得特别好听:如《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那么你对古琴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古琴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古琴的历史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 文化 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 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的文化
在古代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 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 故事 ,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古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古琴有三种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的,具有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和平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魏晋之后,佛道思想又融入古琴,尤其是道家“大音希声”(老子)、“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的体现。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咱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在佛家,则称之为“空”的体验、乃是一种“无我之境”。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 传说 ,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 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2003年11月7日,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古琴名列其中。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
古琴的结构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 面相 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古琴又称()
古琴又称()
七弦琴
瑶琴
玉琴
五弦琴
正确:瑶琴
版权声明:图片、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836084111@qq.com 删除